安徽日報2014年5月6日11版
■本報記者孫玉寶
日前采訪一位鄉(xiāng)鎮(zhèn)干部,他頗有基層工作經(jīng)驗,認為做群眾工作的成效如何,完全取決于與群眾心理距離的遠近。群眾從心里認可你、親近你,那么你的意見往往就容易被接受,工作成效就比較明顯。相反,你的工作往往也很難開展。
他說在走村串戶與群眾打交道時,說話的語氣和衣著行頭都要力求與群眾相融;在和群眾說話時,要坐在群眾中間,不能在群眾面前指手畫腳,最好用拉家常和商量的口吻說話。多年來,他一直這么堅持,工作上得心應手,在十里八鄉(xiāng)也很有人緣。
我們應該為這樣的鄉(xiāng)鎮(zhèn)干部點贊。走群眾路線,做群眾工作,關鍵還不在空間的遠近,而取決于心理的親疏。某些干部雖然經(jīng)常下基層訪群眾察民情,但他們西裝革履、坐著小車、滿嘴官腔。雖然也與群眾握手,但與群眾就是說不到一塊。這種“官老爺”做派不僅令人反感,工作也難得有人“買賬”。
由此聯(lián)想到近期觀看的電影《焦裕祿》,一個縣委書記,待群眾如家人。平常的衣裝、樸實的語言、和藹的神態(tài),挽著農(nóng)民胳膊敘家常,蹲在地上談工作,這正是當下廣大基層干部應該學習的。因為,只有時時處處與群眾心心相印、心靈相通,才能永葆黨和人民的血脈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