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掩耳盜鈴”的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闡述明知是掩蓋不住的事情,還要想方設(shè)法去掩蓋,落得自己欺騙自己的結(jié)局,已成為千古笑談。多用以諷刺那些做事不想讓別人知道,卻偏偏又引起他人注意的人。
無獨有偶,還有個可與“掩耳盜鈴”相提并論的成語典故——“齊人盜金”,一個類似的荒唐可笑故事,后常被人們用為自欺欺人的典實。該典故出自于淮南王劉安所編《淮南子·氾論訓(xùn)》,原文為:“齊人有盜金者,當市繁之時至掇而走,勒問其故曰:‘而盜金於市中何也?’對曰:‘吾不見人,徒見金耳。’”大意是說,有個齊國人偷金子,在街市正繁華熱鬧的時候,看到金子拿著就走,被捉住后,有人問他:“你怎么敢在集市里偷金子?”那人回答:“我沒看到人,只看到金子!边@正是滿腦子里裝的都是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忘了自己到底是誰和在干什么。
兩則故事說明了同一個道理,志所欲則忘其為矣。僅為一己私欲而不顧社會法治和公德秩序,最終落得成為千古笑談。其不僅人格喪盡,還可能因之身陷囹圄。此類令人鄙夷嗤笑,目光所及、睹金失義忘恥的愚蠢行為,后常為人用來形容自欺欺人的談資。
毋庸置言,金錢器物確實好,至少能給擁有者帶來物資上的安逸與享受,但絕不應(yīng)成為做人做事的終極追求目標。上述兩則成語典故告誡世人,牢記貪欲是禍的道理,守住內(nèi)心,從小事小節(jié)上守起,正心明道,懷德自重,勤撣“思想塵”,多思“貪欲害”,常破“心中賊”,看清一些事情該不該做,能不能干,時刻自重自省,嚴守法德底線,以內(nèi)無妄思來保證外無妄動。如果懷私縱貪,見利忘義,不守規(guī)矩,無視法綱,只見金和欲而不顧義與恥,不僅會受到道義上的指責之外,還可能會觸碰法律紅線,惹禍上身。(程晉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