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最是無情帝王家”。在皇位爭奪戰(zhàn)中,歷朝歷代都無法避免,即使那些大一統(tǒng)的王朝,也無法逃脫血腥權力之爭的命運。唐朝的統(tǒng)治時間長達289年,然而它卻堪稱是中國古代最血腥的王朝,幾乎每次皇位更迭前后,都會伴隨著流血事件的發(fā)生。然而,也有例外,李憲就把皇位讓給其三弟李隆基,因此避免了一場可能發(fā)生的流血事件。
李憲(679年—742年1月5日),本名李成器,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唐朝宗室大臣,唐睿宗李旦嫡長子,唐玄宗李隆基長兄,母為肅明皇后劉氏。少年時才氣過人,成年后精通音樂,尤其對西域龜茲樂章有獨到的見解,曾做過楊貴妃的首任音樂老師。唐商宗李治即位初年,封李憲為永平郡王。文明元年(684年),冊立為皇太子,當時他才6歲。李旦被降為皇嗣后,武則天冊授李憲為皇孫,與他的5個弟弟同一天離開朝廷到封地做藩王,開建府署,設置僚屬。
據(jù)史料記載,長壽二年(693年),李憲被改封壽春(今安徽壽縣)郡王。長安(701年—704年)年間,調任在贊善大夫,并加銀青光祿大夫。唐中宗李顯即位后,改封李憲為蔡王,升任員外宗正卿,加賜實封400戶,加上原來的共700戶。李憲堅決辭謝,表示擔當不起大國的封邑,依舊封壽春郡王。
景云元年(710年),李旦再次登基,李憲被授左衛(wèi)大將軍之職。當時,將要立皇位繼承人,因李憲是嫡長子,而平王李隆基(唐玄宗)又有討平韋氏的大功,故而久久不能確定。李憲辭讓說:“儲副者,天下之公器也,時平則先嫡長,國難則歸有功。先失其時,海內失望,非社稷之福,臣今敢以死請。”意思是說,儲君,是國家的職位,太平時節(jié)就以嫡長子為先,國難之時就應歸于有功的。若處理不當,就會令海內失望,這不是國家的吉祥事情。臣斗膽以死請求不要立我為儲君。李憲成天涕泣,堅決辭讓,言語十分懇切。當時,諸王和公卿也說李隆基有社稷大功,適合做儲君。李旦很贊賞李憲的心意,就同意了他的請求。
李隆基知道后,認為李憲是自己的長兄,理應為皇位的不二繼承人,便上表予以推讓。李旦不許,就下詔:“左衛(wèi)大將軍、宋王成器(李憲),是朕的長子,本當立為儲君,但以三子李隆基有社稷大功,人神共睹,由此,我已其誠心讓位,言在必行。天下大公,誠不可奪。從天人之愿,立隆基為儲君,成器為雍州牧、揚州大都督、太子太師,另外加實封二千戶,賜五色綢五千段,細馬二十匹,奴婢十戶,大住宅一區(qū),良田三十頃!
李憲對父皇的這些賞賜似乎并不在意,倒是對三弟李隆基對自己的情意深懷感激。先天元年(712年)8月,李隆基登基,是為唐玄宗。對于讓出皇位的長兄李憲,李隆基對其加官晉爵,榮寵有加,倆人手足情深,親密無間。李隆基曾制了一床被子和長枕,常與李憲同床共枕,共申兄弟親情。李憲去世時,李隆基得知噩耗號啕痛哭。次日便下詔,追懷其高尚品德,追謚其為“讓皇帝”。到出殯抬出靈柩時,天正下著大雨,李隆基派慶王李潭下泥中步送十數(shù)里,并為李憲之墓命名為惠陵。
在玄武門之變的近百年之后,作為李世民后裔的李憲,有鑒于先輩的前車之鑒,主動讓出理應由自己繼承的皇位,實現(xiàn)儲位和皇位的平穩(wěn)交接,進而開創(chuàng)了大唐史上最強大的太平盛世。李憲面對皇位的誘惑,竟能做出明智抉擇,拒絕太平公主的一再慫恿,力主立李隆基為太子,是值得稱道的真正為皇族利益乃至整個大唐王朝著想的大智慧。李憲這一讓,讓得了持續(xù)幾十年的手足之情,讓得了安寧美滿的半生尊榮,也讓睿宗李旦這一支、玄宗李隆基這一輩的眾多兄弟,得以同享天倫之樂,是為刀光血影司空見慣的大唐皇室中最難得的一抹暖色。
李憲以自己驚世駭俗的讓位舉動,書寫了“宮中喋血千秋恨,何如人間作讓皇”的人生傳奇。這一壯舉,也讓當年他曾經做過郡王的壽春之地的百姓為之驕傲和敬佩。據(jù)史料記載,唐代時設置壽春郡,從長壽二年(693年)到長安(701年—704年)年間,李憲被封為壽春郡王,任職時間長達11年,從16歲做到27歲,說明李憲對壽春之地懷有一種特殊的感情。雖然縣志等史書典籍中鮮有對其在此地任職時功績的記載,但李憲能夠在關鍵時刻做出果斷、明智的選擇,壽春之地純樸民風對其品德的影響和形成,或許也有著一定的關系。(楚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