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沈陽日報》推出“城記英雄·慶祝建黨102周年特別報道”,系列報道的第一篇是《1925年 沈陽那一束榮光》。文章開篇說,“1925年的沈陽,來了兩位在中共沈陽黨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為沈陽青年們帶來了新的氣象。他們是27歲的任國楨和剛20歲的吳曉天,他們受李大釗派遣,肩負了在沈陽發(fā)展黨、團組織的使命”。吳曉天就是淮南籍共產黨員吳霆,作為沈陽的“城記英雄”,他是淮南人民的驕傲。
沈陽建黨
吳霆,又名吳曉天、胡友三、吳天喟,1905年出生,鳳臺縣白塘村人。1923年秋,經瞿秋白、薛卓漢介紹,吳霆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后一直在北方從事革命活動。
1925年“五卅”慘案發(fā)生后,遼寧學、工、商界震動,掀起反帝愛國“六十”運動,千余名學生宣讀“為死難同胞復仇”請愿書,聲討帝國主義暴行。此時,吳霆受李大釗派遣來到沈陽,與前期到達的任國楨會合,吳霆以全國學聯(lián)代表的身份參加奉天學聯(lián)會議,報告了上!拔遑Α睉K案的經過,與愛國青年暗中接頭,發(fā)動群眾斗爭,為黨在東北地區(qū)的革命活動打下群眾基礎。不久,任國楨和吳霆組織沈陽進步青年開辦暑期學校,傳播馬克思主義和革命思想,吳霆講授學生運動、社會科學、現(xiàn)代政治和婦女問題等課程。結業(yè)后,吳霆和任國禎為培養(yǎng)黨、團積極分子,組織進步學生,成立“革命同志會”,研究革命前進方向。這些活動為奉天黨組織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礎。
1925年9月初,沈陽地區(qū)第一個黨組織——中共奉天支部正式成立,任國楨任第一任支部書記。同時,共青團奉天特別支部正式成立,吳霆任書記。當時黨團員人數共15人,據當地黨史部門研究“多數沈陽早期共產黨員的入黨介紹人是任國楨、吳曉天”。
中共奉天支部成立不到一個月,任國楨調往哈爾濱工作,吳霆開始兼任中共奉天支部書記和共青團奉天特別支部書記。一個支部就是一個堡壘,一名黨員就是一粒火種,中國共產黨在沈陽地區(qū)從此逐漸發(fā)展壯大。
紅色伴侶
1925年,“六十”運動后,17歲的女青年張光奇(原名張景珍)就加入任國楨、吳霆創(chuàng)辦的“暑期大學”學習班,接受馬克思主義教育,提高思想覺悟。不久,張光奇又進入同志會學習,繼續(xù)接受黨、團知識教育。9月,經吳霆介紹,張光奇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6年9月轉為中共黨員,并在支部內擔任婦運工作。 《遼沈晚報》曾刊登過一篇文章《熱血愛國青年學生成為沈陽第一位女共產黨員》,文章說,張光奇“原名張景珍,曾用名張星奇、張凌塵,遼寧沈陽人,1926年9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成為中國共產黨在沈陽乃至東北地區(qū)發(fā)展的第一名女黨員”。
1926年10月,吳霆調往哈爾濱擔任共青團地委書記。為掩護其工作,組織上安排吳霆與張光奇以夫妻名義同去哈爾濱從事地下活動。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共同的遠大理想將這對青年緊密聯(lián)系在—起,兩人萌發(fā)了真摯的愛情。1927年2月,經組織批準,吳霆與張光奇結婚,成為中共黨史中東北地區(qū)知名的紅色夫妻。
這對紅色伴侶成婚后聚少離多。1927年4月,哈爾濱地委機關遭到敵人破壞,吳霆被捕,張光奇被黨組織護送到沈陽,擔任中共滿洲省委機關秘書,公開身份是小學教員。張光奇白天外出教書,晚上夜深人靜時便抄寫黨的文件,刻印省委機關的刊物。同時還負責擔任與外地的黨組織書信聯(lián)系的任務。在給外地黨組織寫信時,她在信紙的正格里寫的是客套話和洽談買賣的事情,在空白處則用密鑰書寫著黨的機密,避開敵人的檢查。
吳霆病逝后,張光奇痛失愛侶。后因黨組織遭到破壞,張光奇與黨組織失去聯(lián)系。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這位傳奇女黨員重新回到黨的懷抱。
情系家鄉(xiāng)
1928年6月,張學良特赦政治犯,吳霆于8月獲釋。由于獄中折磨,吳霆重病纏身,經黨組織批準,吳霆回安徽老家短暫養(yǎng)病。不久,吳霆被中共滿洲省委派往大連開展工作。9月,他化名吳天喟,任《泰東日報》編輯,主編文藝刊,經常發(fā)文鞭撻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展開反蔣論戰(zhàn),擴大革命影響,還利用文藝版宣傳普羅文學,鼓勵進步青年。1929年10月,中共大連特別支部成立,吳霆為支部委員。12月,吳霆主持大連特委工作。次年,吳霆因在《泰東日報》報道“紅軍占領長沙”的消息,引起當局注意。年底,泰東日報社黨組織遭到破壞,中共滿洲省委指示吳霆回到奉天開展工作。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沈陽陷入極端白色恐怖,形勢急劇惡化。11月初,吳霆轉到天津從事地下活動。1932年,吳霆與華北前委取得聯(lián)系,在熱河、察哈爾一帶,在馮玉祥部下方振武(安徽老鄉(xiāng))所部擔任隨軍記者和察哈爾抗日同盟軍機關報《國民新報》社長職務。
1933年,吳霆在給華北前委傳遞文件時,不幸在天津被捕,直到1937年全面抗戰(zhàn)開始,國民黨釋放政治犯,吳霆才獲釋出獄。因數年獄中摧殘,出獄不久即告病逝,年僅32歲。
吳霆長期在北方從事革命活動,但他一直心系家鄉(xiāng)。1923年夏,吳霆與其兩位兄長吳云、吳震同時由瞿秋白、薛卓漢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夏,吳氏兄弟又和同在上大入黨的黃天伯、桂超、胡萍舟等受黨組織派遣,回故鄉(xiāng)傳播馬列主義,撒播革命火種。1931年夏,吳霆曾回家鄉(xiāng)養(yǎng)病。修養(yǎng)期間,他不顧病痛折磨,滿腔熱忱地投身到家鄉(xiāng)的革命活動中。首先參與策劃了鳳臺縣白塘廟起義,又受鳳臺黨組織委派為第二次農民起義購買槍支彈藥,他籌款300元,從天津購回手提機槍兩挺、駁殼槍六支,出色完成任務,為黃家壩暴動做出貢獻。
現(xiàn)在,吳霆同志已去世86年,但他一直受到家鄉(xiāng)和東北人民的永久紀念。(通訊員 殷 穎 周 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