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0年末,我市住房公積金結余30.83億元,居全省第一;住房公積金繳存總額、提取總額、繳存余額及個人住房貸款總額均居全省第二;住房公積金個貸率80.56%,貸款風險總體控制最好、全省最低——居者有其屋 惠居千萬家
住有所居,是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住房公積金制度設立和實施的根本初衷。2020年,我市住房公積金業(yè)務運行情況如何?近日,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fā)布會,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圍繞《淮南市住房公積金2020年年度報告》向媒體進行了詳細解讀。
《年報》全面披露了2020年我市住房公積金機構概況、業(yè)務運行情況、主要財務數據、資產風險狀況、社會效益情況和其他重要事項。《年報》顯示,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圍繞全年工作目標,規(guī)范內部管理,推動業(yè)務提速,加快信息化建設,防范資金風險,促使全市住房公積金保持健康高效運行。
截至2020年末,我市住房公積金結余資金30.83億元,居全省第一;住房公積金繳存總額544.68億元、提取總額386.10億元、繳存余額158.58億元、發(fā)放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總額266.14億元,均居全省第二,僅次于合肥;貸款余額127.74億元,居全省第三;個人住房貸款市場占有率24.65%,居全省第二,僅次于淮北;房地產市場貢獻率28.01%,僅次于馬鞍山;住房公積金個貸率80.56%,貸款風險總體控制最好,全省最低。
歸集擴面力度加大
2020年必定是個不平凡的一年,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多渠道、多方位加強住房公積金政策宣傳,擴面成效明顯。當年新開戶單位數180家,較2019年開戶單位154家增長16.88%;實繳單位數3717家,較2019年實繳單位3471家增長7.09%。受疫情影響,部分小中企業(yè)申請公積金緩繳業(yè)務,2020年全市歸集住房公積金48.11億元,較上年44.47億元同比增長8.19%;2020年全年繳存總額在全省16市中排名第三、繳存余額全省排名第二。實繳職工25.88萬人,中低收入占比由上年的98.66%增長到98.68%,高收入由上年的1.34%降低為1.32%,充分體現了住房公積金的制度保障、互惠互助作用。
提取業(yè)務穩(wěn)步運行
緊緊圍繞“戰(zhàn)疫情、惠民生、促使用”主線,有力支持了職工合理住房消費需求,較好發(fā)揮了住房公積金制度優(yōu)勢。隨著業(yè)務流程的信息化改造,支付寶、皖事通、微信等平臺入口的對接使公積金提取更加便利化、自動化。住房公積金提取率82.16%,全省排名第二,2020年全市住房公積金提取使用增長明顯,全市因購房、還貸、離退休等原因提取住房公積金39.53億元,較上年38.32億元同比增長3.16%。受疫情影響,和周邊大多數城市一樣公積金貸款業(yè)務有所下降,發(fā)放貸款19.19億元,較上年32.69億元同比下降41.30%。當年全市還款總額為17.07億元,其中提取住房公積金中用于支付住房貸款的有13.55億元,占當年全市還款總額的79.38%,有效減輕了職工償還貸款的壓力。
突出住房保障重心
按照“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總基調,在保障剛性需求、支持改善型需求、抑制投機性需求的前提下,我市既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及省、市委各項政策,又能結合淮南經濟發(fā)展、房地產市場形勢和廣大繳存職工改善住房需求的實際,制定政策松緊適度,保障剛需住房需求。當年發(fā)放貸款中,首次申請貸款職工占比84.53%,二次及以上占比15.47%;單職工申請貸款占比48.26%,雙職工貸款占比51.74%;購房建筑面積90(含)平方米以下占17.88%,90-144(含)平方米占75.98%,144平方米以上占6.14%,切實保障了剛需職工住房需求,體現了住房公積金惠民、利民的制度優(yōu)越性。
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設
隨著公積金使用效益的提高,2020年上交財政管理費用3831.80萬元,上繳財政城市廉租住房建設補充資金14905.76萬元。2020年末,貸款風險準備金余額66488.95萬元。結余資金30.83億元,全省排名第一。累計提取城市廉租住房建設補充資金158722.98萬元,按每戶廉租房50平方米,每平方米建設成本3000元,每戶建設成本15萬元,共支持淮南一萬余套公共租賃住房,為我市公共租賃等保障性住房建設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
積極推進“跨省通辦”
我市不斷深化長三角一網通辦平臺融入程度。積極推進“跨省通辦”工作要求,并正式接入使用全國住房公積金監(jiān)管服務平臺系統(tǒng)。個人住房公積金繳存貸款等信息查詢、出具貸款職工住房公積金繳存使用證明、正常退休提取住房公積金等3個事項已實現業(yè)務服務“跨省通辦”,進一步縮短業(yè)務辦結時限、精簡辦件資料,切實做到辦理環(huán)節(jié)更省、提交材料更簡、群眾跑腿更少。(記者 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