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深化志愿服務構筑最美精神家園
“作為白衣戰(zhàn)士,我們申請志愿加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志愿者服務隊……”今年年初,面對肆虐的疫情,市第一人民醫(yī)院486名醫(yī)務志愿者、東方醫(yī)院集團327名醫(yī)務志愿者帶頭寫下“請戰(zhàn)書”。
在今夏防汛救災中,淮南市“火藍青春”志愿服務隊志愿者、田家庵區(qū)舜耕消防救援站消防救援隊員熊雨生積極參與應急志愿服務活動,成功營救37名被困群眾,有力保障了群眾生命安全。
在創(chuàng)建全國文明城市過程中,每天上下班高峰期,淮南主城區(qū)各主要道路交口,市民都可以看到身穿紅馬甲的“文明交通勸導員”,他們在引導市民有序等待、過馬路,成為一道美麗城市風景線。
一座城市的魅力,不僅在于外表,更在于精神。近年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志愿服務條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把志愿服務與學雷鋒活動有機融合,引導志愿者積極參與疫情防控、防汛救災、文明城市創(chuàng)建等工作之中,生動詮釋了“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以志愿服務火種點亮城市文明之光。
弘揚雷鋒精神,志愿者沖在防控疫情第一線
2020年1月28日傍晚,八公山區(qū)城市記憶廣場警務站發(fā)生了一件特別暖心的事,一個小伙子拿著500元錢,說想捐款給疫情防控任務最重的湖北人民,但是不知道怎么捐,就交給了民警。民警詢問其姓名,他不說,放下錢就跑了……
“我從媽媽手機里看到你們?yōu)榭箵粢咔,冒著危險在小區(qū)里給居民做宣傳……所以就和媽媽商量了一下,把家里的醫(yī)用口罩支援20個,雖然數量不多,但也是我為這次疫情防控盡的綿薄之力!”2020年1月29日,田家庵區(qū)民生中學三年級學生郭茹逸為民生社區(qū)工作人員送上口罩,并附上一封感謝信。
“自己是一名退伍軍人,關鍵時刻仍要像戰(zhàn)士一樣沖在前頭、獻出愛心!笔屑t十字志愿者、潘集區(qū)退役軍人蘇翔帶頭向市紅十字會捐款20萬元。潘集區(qū)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志愿者王啟明等自籌資金,為潘集區(qū)環(huán)衛(wèi)處、交警大隊送上一份“愛心大禮包”,包括600只口罩和1箱84消毒液。
從做好事不留名的普通小伙兒到小志愿者郭茹逸、退役軍人蘇翔,在疫情防控面前,人人都是志愿者。面對疫情,我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第一時間發(fā)出《關于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的倡議書》《致全市疫情防控志愿者一封信》,全市近8萬名志愿者大力弘揚雷鋒精神、志愿精神,積極投身疫情防控斗爭,涌現出一批優(yōu)秀志愿服務典型,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志愿服務隊獲評安徽省優(yōu)秀志愿服務組織。
強化典型引領,培育一批志愿服務品牌
2020年9月,由市廣播電視臺《今晚800》欄目發(fā)起的淮南市“留守兒童游學”志愿服務項目,獲評安徽省“月評十佳”學雷鋒志愿服務優(yōu)秀項目典型。2016年以來,“留守兒童游學”項目已開展27期,近兩千名留守兒童參與,幫助留守兒童開拓眼界,促進他們健康成長。
我市堅持以服務項目為引領,持續(xù)吸收和壯大志愿服務力量。同時,加強志愿者信息管理,根據志愿者專長、服務意向、服務區(qū)域、服務時間等進行分類,便于志愿服務供給和需求對接,讓志愿服務處處有為、行行能為、人人愿為,并定期開展評星、表彰優(yōu)秀志愿者活動,營造濃厚氛圍。截至目前,我市共命名表彰274個市級優(yōu)秀志愿服務典型,其中57個獲評安徽省“月評十佳”優(yōu)秀志愿服務典型,淮南華聯(lián)商廈榮獲全國第四批學雷鋒示范點稱號,淮南市“洪貴志愿服務隊”、壽縣“小紅帽志愿服務隊”分別獲全國學雷鋒志愿服務“四個100”最佳志愿服務組織。
堅持制度化管理,讓志愿服務成為一種習慣
我市從加強志愿者隊伍管理入手,推進志愿服務制度化,推動志愿服務工作蓬勃開展,產生良好社會影響。同時,強化志愿服務信息注冊,依托全國志愿服務信息系統(tǒng),開展志愿服務項目發(fā)布、志愿者招募等工作,志愿服務隊從學校到社會,由綜合到專業(yè)。據悉,在全國志愿服務系統(tǒng)中,全市共有實名認證志愿者總數574009人,注冊志愿團隊2634個,注冊志愿服務項目6234個。
堅持價值觀引領,推進志愿服務常態(tài)化。我市通過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等方式,將弘揚志愿精神的要求體現到市民公約、鄉(xiāng)規(guī)民約、公民守則之中,體現到家庭建設和學校教學之中,營造了“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風尚。同時,積極推進社區(qū)志愿服務站和志愿服務廣場建設,健全志愿服務激勵機制,引領廣大群眾爭做志愿者。
千千萬萬的志愿者,一個個愛心滿滿的“溫暖故事”,傳播著“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引領著崇德向善、行善立德的文明風尚,構建起“千樹繁花”“層林盡染”的志愿服務格局。(記者 朱慶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