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壽縣、省級標準、國內特色”,展示壽縣悠久深厚歷史文化,彰顯安徽楚文化特色,全國唯一以“楚文化”冠名的博物館——安徽楚文化博物館建設崢嶸初顯
仲冬時節(jié),記者來到位于壽縣新城區(qū)的安徽楚文化博物館施工現(xiàn)場。仲冬時節(jié),館內外建筑工人來來往往,呈現(xiàn)一派火熱的忙碌場景。在2.46米的高臺臺基上,融合壽縣古城墻文化“四方造城”設計理念的“楚博”外觀已初顯崢嶸。工程車不停地往返穿梭運輸器材,幾十名工人正忙著館前廣場平整收尾工作。
“主體結構、內粉刷及室外大型綠化已經基本完工,下一步將進行外墻花崗巖掛貼工作!眽劭h重點工程建設管理局總工程師陳勁松告訴記者,“文物布展工程、安防智能化工程等也將啟動招標!
“楚博”三大主題:
安徽楚文化、壽縣文明史、壽春壽文化
2016年11月,安徽楚文化博物館建設項目獲省發(fā)改委批復同意立項,支持納入“十三五”中央預算內資金項目庫。該項目于2018年5月8日開工。
安徽楚文化博物館項目位于壽春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占地面積200畝,總建筑面積約15000平方米。圍繞“安徽楚文化、壽縣文明史、壽春壽文化”三大主題,總體規(guī)劃設計上包括多個展廳以及文物庫房、辦公區(qū)、文博報告廳等配套輔助用房。
陳勁松一邊帶領記者參觀“楚博”建設情況,一邊介紹,“在設計風格上,東南大學建筑設計院將楚文化、壽縣的代表性元素——城、臺、院,這三個典型的楚文化元素加以提煉,并用極簡主義的手法進行重現(xiàn),力圖最貼切地表達‘楚博’的主題!
——城:融合了壽縣古城墻文化“四方造城”的設計理念,濃縮成“楚博”的主體造型。
——臺:結合“楚地多高臺”的歷史元素,以及1991年壽縣24.6米的洪水水位,提煉設計了2.46米的高臺臺基,更加突出了“楚博”的建筑形象,并與室外參觀路線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院:通過“甕城、方城、斗城”3個庭院,把各個展廳和功能性建筑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一體化布局。
“楚博”三大特色:
落地壽縣、省級標準、國內特色
壽縣博物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壽縣博物館籌建于1958年,1963年館址遷到壽春鎮(zhèn)老城區(qū)東北隅報恩寺內。2001年在壽春鎮(zhèn)西大街興建新館。
據(jù)壽縣文博專家許建強介紹,壽縣古稱州來、壽春、壽陽、壽州,歷史上州來國、蔡國、西漢淮南國、東漢阜陵國、東漢袁術先后建都于此,屢為州郡,特別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曾在江淮地區(qū)經營400余年,壽縣一直為其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并一度作為楚國最后都城,成為楚文化積淀地。
“多次建都于此,為壽縣積聚了王室、貴族的許多精細貴重物品和文化遺跡,使這里成為擁有大量文化遺存的圣地。”許建強說,壽縣博物館目前擁有藏品1萬余件(套),其中國家一級文物224件(套),二、三級文物近2000件(套),國家一級文物藏品數(shù)量居安徽省第二位。
其中,商周時期饕餮紋銅鐃、斝、簋,春秋時期重環(huán)紋三足匜、三足羊尊,戰(zhàn)國時期嵌松石“越王者旨于賜”劍、“郢爰”、“盧金”、“陳爰”及無印跡金鈑,東漢鎏金銀刻紋銅舟、累絲嵌寶八龍紋金帶扣、“長宜子孫”雙龍玉佩,以及北宋時期“重佛舍利”銘文金棺和鎏金銀槨等重要的代表性藏品,在全國均有重要影響。
“壽縣博物館的藏品涉及自新石器時代至近現(xiàn)代各個歷史時期的青銅器、陶瓷器、玉石雜項、金銀器、古籍善本字畫等上萬件!眽劭h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說,“館內收藏的國家一級文物楚金幣藏量位居全國博物館之首,這是壽縣博物館楚文化收藏的最大亮點之一!
壽縣文旅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壽縣博物館的展陳條件和功能已不能適應博物館事業(yè)發(fā)展的需要,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和市、縣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壽縣新城區(qū)投資建設一座集展示、科研、教育、休閑于一體的多功能博物館,被提上日程!
“落地壽縣、省級標準、國內特色”,按照省文旅廳的這一建設要求,建成后的安徽楚文化博物館,是全國唯一以“楚文化”冠名的博物館,將充分彰顯安徽楚文化特色,全面展示壽縣悠久深厚的歷史文化,并力爭創(chuàng)建國家一級博物館。(記者 張昌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