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九鼎、問鼎中原、大名鼎鼎……帶有“鼎”字的成語有很多,不少以鼎來形容作用大、尊貴、顯赫、說話有分量等。
在我國古代,鼎是一種獨特的存在,不是什么人都能擁有的。下面就為大家講述與“淮楚文化”有關(guān)的一個諸侯小國——蔡國與鼎的故事。
先來說鼎。據(jù)傳,大禹在建立夏朝后,用九牧所貢之銅鑄九鼎,象征九州。之后,“鼎”成為至高無上的王權(quán)的象征!妒酚洝し舛U書》中記載:“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則興,鼎遷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
最初,鼎只是用來烹飪或盛放肉食的器具,而另一個器具——簋則是用來盛素食的,如裝黍栗糧食等,后來它們被用作禮器,來彰顯身份和地位,在祭祀、宴饗、隨葬中都有著嚴格的使用規(guī)定。如: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依次遞減,不得逾越。然而,從東周開始后,隨著周王室衰微,各諸侯開始覬覦王權(quán)。周定王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楚莊王首次于洛邑“問鼎之輕重”,這是對周王室權(quán)威一次赤裸裸的挑釁,這也是成語“問鼎中原”的由來。
1955年,在壽縣古城西門內(nèi)北側(cè)發(fā)現(xiàn)一座古墓,后經(jīng)考古專家確定,為蔡昭侯申墓。古墓出土文物584件(套),大部分屬于春秋晚期蔡國青銅器,其中就包括“九鼎八簋”,即發(fā)掘出9尊鼎、8個簋。這一本應(yīng)只有天子才能享受的“待遇”,卻出現(xiàn)在了諸侯小國國君的墓葬中。這一方面反映出蔡國國君僭越禮制的某種不安分的“野心”,另一方面也揭示了當(dāng)時“禮崩樂壞”的無奈現(xiàn)實。
說到蔡國的不安分,還得從其首位國君說起。
蔡國是從西周到戰(zhàn)國,一個前后延續(xù)了600年的諸侯國。蔡國的國君用過去的說法可是正兒八經(jīng)的“皇族”。蔡國第一位國君蔡叔度,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兒子、周武王姬發(fā)一母同胞的弟弟。周武王滅商后,封姬度于蔡(今河南上蔡)。蔡國由此而來,前后共歷二十五世。由于與周天子的特殊關(guān)系,蔡國與齊國、魯國等諸侯國一樣,一開始是周朝重要的分封國之一。
作為三監(jiān)之一,蔡國在周初的地位還是蠻高的,實力也比較雄厚。在周武王死后,由于周成王還小,就由周公旦掌管國家大權(quán)。蔡叔度與哥哥管叔鮮認為這樣對成王不利,加之各種猜忌和積累已久的不滿,就與武庚(商紂王帝辛之子)一同叛亂了。后被周公旦平叛,武庚、管叔鮮被殺,蔡叔度在流放中也死去。蔡叔度死后,其子胡還不錯,為人尊德向善,被周公旦舉薦到了魯國,之后又被復(fù)封于蔡,稱為蔡仲。此后,在周王室還比較強盛的西周,蔡國也相對平穩(wěn)度過了數(shù)百年。
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周王室衰落,各路諸侯國群雄并起,攻伐兼并,你方唱罷我登場。勢弱的小國不得不依附于某一強國,在強國夾縫中艱難求生,這一時期的蔡國就是如此。
據(jù)史料記載,春秋中期,蔡國淪為楚國附庸。春秋后期,為爭奪對江淮流域的控制權(quán),吳、楚等國之間爭戰(zhàn)不斷。也許是受夠了楚國的欺壓,公元前506年,蔡國第21任國君蔡昭侯,與東邊強盛一時的吳國結(jié)盟攻楚入郢,楚、蔡結(jié)怨。后恐楚報復(fù),便尋求吳國庇護。于是,在公元前493年,在“盟友”吳國的幫助下,蔡昭侯將都城由新蔡遷于州來(今淮南壽縣、鳳臺一帶)。
州來位于淮河中游,地跨淮河兩岸,是南下北上的軍事戰(zhàn)略要地,成為吳、楚爭奪江淮的首要之地。為區(qū)別于始封地“上蔡”,以及蔡平侯遷都的“新蔡”,蔡昭侯將州來改稱為“下蔡”。蔡國也由此卷入?yún)浅粗疇帯?
在蔡昭侯申墓出土的文物中,有許多器物都鑄有銘文。從文字中,反映出蔡國與吳、楚兩國之間的微妙關(guān)系。蔡國處于吳、楚兩大國之間,既要“佐佑楚王”,又要嫁姊“敬佩吳王”,也不能不“肇佐天子”。蔡國處于列強之間進退維谷的處境,正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弱小諸侯國生存狀態(tài)的真實反映。但即便如此,作為一國之君,蔡侯也有一個埋在心底的“九鼎”夢,況且是在那個已經(jīng)“禮崩樂壞”的時代。(記者 張明星 付莉榮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