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楚辭·招魂》
一年一度端午節(jié),家家戶戶包粽子,人們劃龍舟,紀念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這已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節(jié)日和習俗。今年農歷五月初五是屈原辭世2300周年祭日,F就《招魂》一詩破題寫點淺識,追思屈子。
屈原是戰(zhàn)國時期楚國人。楚懷王時曾任朝廷佐徒、三閭大夫,忠君愛國,德才出眾,深孚眾望,不幸遭讒毀,被放逐。在流放期間,屈原寫了數十篇悲憤詩文,后人集為《楚辭》,《招魂》是其中的一篇。這首詩,1908年始編、1976年修訂的《辭源》認為是宋玉所做。但是,西漢太史令司馬遷《史記·屈原傳》有言:“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這說明《招魂》屬于屈原作品。作為權威史學家司馬遷,其言是有依據的,是可靠的。那么,屈原作《招魂》為誰招魂?招什么魂呢?楚國歷史長達600多年,其中曾有發(fā)達強盛的輝煌時期。楚莊王時任用忠良賢臣輔佐治國,使楚國一躍成為各諸侯國的霸主。到了楚懷王時,近小人,遠君子,政治腐敗,國家式微。奸佞權臣靳崗等人,嫉賢妒賢,挑撥離間,讒言屈原狂妄自大,目無朝廷和君王,楚懷王盲目聽信,一怒將屈原放逐;到楚頃襄王時再次遭讒言,被流放南方,踏上不歸路。
屈原目睹楚國衰落,內外交困,對外戰(zhàn)爭屢屢失利,城池一座座失去,疆土大片大片淪陷,連年饑荒,生靈涂炭,“心煩意亂,不知所從”,就去見太卜(卜筮官之長),表示自己反對的和想奉行的,請求卜筮解答。做為太卜本應托簽直言,孰料竟收起卜具,推辭說:“不可卜,你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做吧”。某日,屈原在河邊遇到漁父(打漁老人),悴,形容枯槁,漁父便問:“您不是三閭大夫嗎?怎么變成這個樣子了?”屈原答道:“舉世渾漁父見屈原面色憔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因此被放逐了。”漁父說:“你何不同世人攪渾水揚濁波?你何不與眾人睡酒糟相酬?何故想得那么清高,以致被流放?”屈原說:“聽講剛洗過頭的人必彈彈帽子,剛洗過澡的人必抖抖衣服,不讓潔凈的身子沾上臟東西。我寧肯投入江水,葬身魚腹,也不能使清白蒙上世俗灰塵。”漁父聽了微微一笑,轉身搖漿而去,不再和屈原說話。屈原遭到太卜冷遇,被漁父冷笑,心情更為憂傷。
鑒于此,屈原反復深思,尋找原因,恍然意識到:國君昏庸,國勢衰落,世風日下,正氣消失,人心麻木,愛憎不明,這表明國民丟掉了特有的精神(國魂)。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了國魂,那是最危險可怕的。于是屈原奮筆寫《招魂》,飽含激情寫祖國光輝的歷史,寫祖國的錦繡河山,寫祖國的燦爛文化,寫祖國的“甘食”、“美服”和“樂俗”,欲激發(fā)國民的正義感、愛國情;并懇切地告誡“游魂”:東方不可寄托,那里人長千仞,專門搜索人的靈魂,十個太陽,輪流出來,熔金化石;南方不可停留,那里人雕額涂黑牙,用人肉祭祀,把骨頭搗成醬泥,毒蛇積聚,大孤千里,虬龍九頭,吞食人養(yǎng)其心;西方多災害,流沙千里,赤蟻如大象,黑蜂像葫蘆,五谷不生,人食草為生,求水不得,臟土燦人;北方不可以停留,那里冰山高峻,飛雪千里;天不可以上,那里虎豹把守九天關口,專咬下界人,豹狼豎眼怒目,來去有聲,把人倒掛取樂,然后將其扔進深淵,幽都(地下府城)不可下,鬼神土伯身九曲,其角鋒利,顴骨高鼓,兩手滴血,虎頭三眼,身若野牛,追人快速,都喜吃人。屈原在《招魂》中不下十四遍招喚“魂兮歸來”。最后點題:“目極千里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極目千里,山河破碎多傷心啊,魂兮歸來,哀憐可愛的祖國吧。
縱觀《楚辭》,可見屈原作《招魂》,既不是招死在秦國的楚懷王的亡魂,也不是自招魂,而是招喚國民丟掉的特有精神,神圣的國魂。
病樹前頭嚴冬至,殘楚奄奄氣數盡。屈原完全失望了,于是投汨羅江慨然逝去,偉人毛澤東《屈原》詩寫道:“屈子當年賦離騷,手中握有殺人刀(戰(zhàn)斗的筆);艾蕭太盛椒蘭少,一躍沖向萬里濤”。何等壯烈!屈原遠去了。他的名著仍在,他的愛國主義思想同精神永遠活在人們心中,影響著后人為正義為真理為人民為祖國為民族而斗爭而獻身。(胡占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