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的形成,大多源自古代經典著作或者名人趣事,在形成的過程中,大多意思延續(xù)本意,然而也有不少,經過演變,反而成了相反的意思,諸如“爾虞我詐”就是其中之一。
成語“爾虞我詐”出自《左傳·宣公十五年》,是楚國和宋國戰(zhàn)后盟誓的話,原文為“我無爾詐,爾無我虞”,意思是我不欺詐你,你也不要蒙騙我,以表示相互信任。到如今詞意發(fā)生改變,變成了相互欺騙,互不信任的代名詞。
那么,為何楚國和宋國緣何盟誓?這其中的故事還得從“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說起。春秋時期,由于中原地區(qū)為周朝傳統(tǒng)疆域,人口密集,土地肥沃,文化發(fā)達,經濟繁榮,因而諸侯國爭霸,多以稱雄中原為主要標志。這就是為何秦國拓展西戎,楚國兼收荊蠻,其他諸侯國并無過問,然而一旦劍指中原,就會招到諸多諸侯的針鋒相對。
楚莊王是一個非常有作為的國君,即位之初,國內矛盾重重,爆發(fā)了公子燮與公子儀的叛亂,面對復雜形勢,他采取了以靜觀動、欲擒故縱、聊以自保之術,沉湎于聲色犬馬,不問政事。三年后局勢穩(wěn)定,重用武舉、蘇從、孫叔敖等大臣,經濟繁榮,開始處心積慮向北擴張,以圖謀霸業(yè)。
當此之時,老牌的霸主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都已去世,然而在諸侯國中勢力依然強盛,因而,楚莊王便籌謀“問鼎中原”,向這些以前的諸侯霸主挑戰(zhàn),其中晉國實力最強,宋國最弱,于是,楚莊王便從宋國下手。
春秋時期,雖然禮崩樂壞,諸侯之間戰(zhàn)亂不斷,然而在表面上還是維持周天子的統(tǒng)一,講究禮節(jié)仁義道德,因而出兵都需要有借口,諸如齊桓公伐楚的理由是“苞茅不貢”,也就是說,你不給周天子進貢祭祀用的茅草,就應該受到討伐。那么,楚莊王要稱霸出兵征伐,也需要一定的口實和借口。
楚莊王為了挑起戰(zhàn)端,故意派左司馬申舟、公子馮出使齊國和晉國,而必須經過宋國和鄭國。春秋時期從他國經過,不通知所在國,就是對諸侯國的蔑視和主權的最大侵犯。鄭國一直夾在晉楚之間,唯唯諾諾,因而不通知就不通知,只好裝作不知(被申舟認為是明智)。宋國則不然,好賴曾經當過霸主,自然不會裝聾作。ㄉ曛壅J為是糊涂)。申舟自知此行必死,便和兒子申犀做了最后訣別。
正如楚莊王和申舟所料,執(zhí)掌宋國朝政的華元不堪屈辱,權衡利弊,最終殺了申舟。《左傳》描寫非常生動,楚莊王聽到消息后,甩袖而起,隨從趕到前院才送上鞋子,到寢宮門外才送上佩劍,追到蒲胥街市才讓他坐上車子?梢钥闯龀f王處心積慮已久,就等著這一消息,可嘆申舟,正所謂“君叫臣死,不得不死!
然而,由于宋國占據道義高點,上下一心,共同守城。因而楚國從宣公十四年(公元前595年)的秋九月到第二年夏天五月,圍困宋國幾乎一年,卻仍然沒有攻下城,于是楚莊王便想退兵。申舟的兒子申犀跪在楚莊王的馬前質問阻攔,楚莊王無言以對,這時駕車的申叔出了個主意,建議伐木建屋,耕種作物,以表示長期駐扎,來迫使宋國就范。
果然,宋國軍民非?謶,于是華元夜晚潛入到楚營,將統(tǒng)帥子反挾持,并且告訴子反,現在宋國城內“易子而食,析骸以爨!,意思是因為圍城,人們交換吃掉孩子來充饑,劈開尸骨來做飯,如此駭人聽聞,非常凄慘,然而即便這樣,滅亡也不會投降,并要求楚國退出三十里,然后講和結盟,子反被迫發(fā)誓并答應向楚莊王求情。
其實這時楚國也彈盡糧絕騎虎難下,于是趁此機會下坡,楚莊王答應了宋國的要求,讓華元在楚國作為人質,并和宋國結盟!蹲髠鳌ば迥辍酚涊d盟詞:“盟曰:‘我無爾詐,爾無我虞!,意思是,從今以后,我不欺詐你,你也不欺騙我,大家相互信任,和平共處。
從這則歷史記載中,我們看出,楚莊王為了達到自己稱霸的目的,費盡心機,處心積慮,設置圈套,不惜以大臣的性命作為借口,是真正的“詐”;而申舟雖然非常明白其中道理,然苦于君臣綱紀,不得不舍身成全,是為“忠”;華元則不懼淫威,拼個魚死網破,是為“義”。而《左傳》記述言簡意賅,描摹細膩,形象生動,寥寥數語,就把歷史事件和人物形象活靈活現描繪出來,非常經典。
后來,人們把楚國宋國盟誓中的“爾詐”和“我虞”合起來,形容互不信任,相互欺騙,久而久之,逐漸成為“爾虞我詐”,便成了成語。(枯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