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地百余畝的壽州古城游客集散中心計劃于明年8月建成
“城市會客廳”助力壽縣旅游
4月11日,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從淮南市旅游局了解到,作為壽縣城市會客廳的壽州古城游客集散中心的建設正在緊鑼密鼓地進展中。計劃于明年8月份建成的該游客集散中心必將為壽縣旅游發(fā)展推波助瀾。那么,這個游客集散中心是啥樣的呢?通過規(guī)劃,我們可以先略睹該游客集散中心的“芳容”。
占地百余畝 壽縣旅游形象門戶
據(jù)了解,作為壽縣現(xiàn)有零散、少量的接待設施已滿足不了日益增加的游客需求,急需建設大型綜合性游客集散中心。壽州古城游客集散中心位于老城與新城之間,坐落于古城東側,與古城賓陽門之間通過景觀步行道及吊橋相連。目標定位為暢達的集散轉換樞紐、功能完善的綜合服務中心、彰顯特色的文化展示平臺、生態(tài)環(huán)保的城市功能區(qū)域。
游客集散中心是壽州古城游覽的窗口和轉換樞紐,展示壽州古城對游客的第一印象,最為直接地承擔壽縣旅游形象門戶的功能。充分展現(xiàn)賓陽門宏偉氣勢,在方便游客通達的前提下,突出古城外觀與氣勢,形成恢弘與巍峨之古城意象。
該游客集散中心一期占地面積120畝(8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4500平方米,停車場占地3.6萬平方米,可容納大巴及公交120余輛、小車300余輛。是一個集售票、宣傳、導游、集散、咨詢、餐飲、購物、監(jiān)管等一體綜合型服務機構。包括接待大廳、售票區(qū)、文化展示區(qū)等。游客線路為入口——廣場——接待中心——步行道——觀景臺——吊橋——賓陽門。
景觀設計引人入勝
游客集散中心承擔重要的旅游形象展示功能,集散中心入口處設置牌坊,是壽州古城入口標志,莊嚴而大氣地彰顯壽州文脈。設置三十六郡觀景臺,賓陽門是壽縣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個城門,歷經九百余年歷史滄桑,觀景平臺與賓陽門處于同一視角直線,位置極佳,望著那高聳的城樓,綿延的城垣,人們覺得壽州古城仿佛就是一部沉甸甸的歷史巨著。設置仿古吊橋,獨一無二的壽州古城賓陽門吊橋,是壽州古城入城儀式重要環(huán)節(jié),參加“賓陽門入城儀式”的游客在文官武士樂女引導下,聆聽悅耳古曲,緩緩登上城墻參觀。護城河畔設游船碼頭,供游客沿護城河繞城觀光游覽。
在生態(tài)景觀設計上,步行廊道植被采用低矮灌木,視野開闊,層次豐富。照壁以浮雕形式記錄壽州厚重文化底蘊和悠久歷史淵源。停車場采用具備強透水、高承載、植被高成活率、高綠化的生態(tài)設計,低碳環(huán)保且使用壽命遠遠高于傳統(tǒng)停車場。道路兩側及其生態(tài)停車場種植高大濃密植被,給人以林蔭遮蔽,綠草如茵之感。
利用壽縣元素 打造主體建筑
游客集散中心最為直接地承擔其壽縣形象門戶的功能。作為8萬平方米占地內的主體建筑,利用有限的建筑規(guī)模,烘托出應有的氣勢。主體建筑內部力圖將現(xiàn)代功能與歷史外觀融合,合理有序組織各項功能,做到透明、便捷、安全的一站式服務體驗。與壽春古典建筑一脈相承、彰顯壽州千年文化特色,同時尊重歷史,不完全仿照古建筑喧賓奪主。
眾多保存完好的古典建筑為集散中心主體大樓的設計提供了極佳的歷史底蘊和靈感來源,通過深入挖掘壽春傳統(tǒng)文化思想內涵,遵循“人本思想”的需求原則,借鑒壽州傳統(tǒng)民居建筑風格,在此基礎上加以提煉升華,實現(xiàn)了建筑形態(tài)與使用功能、古代建筑與現(xiàn)代功能的完美結合?傮w布局為半圍合的院落形態(tài),在壽縣的古典建筑中非常常見,可以將人群聚集廣場與車輛聚集廣場分離開來,同時給予游客近距離感受建筑的空間。立柱,花窗,游廊,乃至闕這些元素,處處體現(xiàn)出古建筑的獨有韻味。
圖一:游客集散中心建筑風貌效果圖
圖二:游客集散中心鳥瞰效果圖
圖三:游客集散中心重要節(jié)點效果圖 (圖片由市旅游局提供)
(記者 陸士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