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4月份開始,淮南市機動車駕駛員培訓市場迎來了為期6個月的集中整頓,旨在提高全市駕駛員培訓質量、規(guī)范駕駛員教學管理。與此同時,淮南市各駕校對駕駛員的培訓制度也做出了多項新的規(guī)定,其中包括,駕駛培訓須簽訂培訓合同,學員在結業(yè)三年內的交通違法率,將成為衡量駕校培訓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見淮河早報4月20日《消滅“馬路殺手”打擊非法駕!穲蟮溃。此項整頓措施一出,為淮南市駕校培訓由目前的“應試教育”向未來的“素質教育”邁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
究竟怎樣的一所駕校,才能稱得上是好駕校呢?長久以來,人們普遍認為的好駕校是能夠讓學員在最短的時間內順利拿到駕駛證。這樣的評判標準深入人心,很多駕校打出的招生廣告也正是迎合了人們的這種評判,很多駕校打出的招生廣告也正是迎合了人們的這種評判,很多駕校廣告最大的賣點就是“學員考試的通過率高”和“學員在校學習時間短”。在今天時間就是金錢的社會里,這原本也無可厚非,因為學員考試的通過率是一個駕校教學質量水平最直接的反映。通過率高,可以反映教練水平高,可以反映教學設備好,甚至暗示了駕校的關系資源。于是乎,那些通過率的駕校成了香餑餑,學員廣泛信賴,駕校也以此為榮。
正是由于這樣的評判標準長期占有廣泛市場,一個最重要的事實被很多人普遍遺忘:駕校的立足之本,不是只為學員能夠在最短的時間順利拿到駕照,而是讓學員成為一名熟練掌握駕駛技能的合格駕駛員。
標榜“學員考試通過率高”的駕校,怎樣才能讓學員在最短的時間內順利拿到駕照呢?那就必須讓學員盡快通過駕駛員考試;如此一來,“應試教育”便成了不二法寶:凡是要考的內容,學員都必須熟練掌握,凡是不要考的內容,學員不用學,駕校也不教。
記者有一個朋友,剛拿駕照不久便去4S店買車了,在把愛車從4S店開回家的路上,問題便出現(xiàn)了:他把車停在十字路口等待綠燈,停車位置恰好處于上坡路段,綠燈亮起,他卻無法順利啟動,他一松腳剎,車便向后溜,一陣手忙腳亂,他的車越來越逼近后面的車,急得后面的駕駛員大喊:“拉手剎!拉手剎!……”。度過上坡起步關口,天色漸晚,他需要打開汽車大燈時,卻找不到大燈旋鈕,他只得將車停在路邊,拿出車輛使用說明書仔細研究,才最終找到了大燈旋鈕。他在跟記者聊天時說,上坡起步是駕校里重點教授的必考科目,要領沒記牢,當時一緊張就忘了還有手剎;至于晚上車輛照明的大燈在哪里,駕校老師根本就沒提過,反正那時候考試也不用考夜間開車……
朋友的事例充分說明,擁有駕照并不等于擁有熟練掌握駕駛技能。如果這個事例好在有驚無險,那么下面的一串數(shù)字卻是觸目驚心:截至2012年2月底,全國駕駛人達2.39億人,其中駕齡在3年以下的新駕駛人達到9125萬人,占駕駛人總數(shù)的38%。據了解,2011年發(fā)生的27起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交通事故中,14起因駕駛人在緊急情況下采取措施不當造成。
據初步測算,目前,全國機動車駕駛人仍將以平均每年2000多萬人的速度快速增長,淮南市每年拿到駕照的新駕駛員也數(shù)以千計。而在其中,絕大多數(shù)從駕校畢業(yè)的駕駛員都是在“應試教育”的模式下培養(yǎng)出來的,至于他們是否真正熟練掌握了駕駛技能,卻需要打大大的問號。
即便是目前各駕校的“應試教育”模式,也同樣執(zhí)行的不好。記者在報名駕校學車時,和記者分在一組的一共13名學員,經過三個科目的考試后,順利拿到駕照的學員僅有4名學員,通過率剛過30%。而對于一名剛從駕校畢業(yè)拿到駕照的新手來說,敢開車上路者,數(shù)量更少。更何況,很多駕校在近年來學車熱的利益驅使下,盲目擴大招生、培訓時間普遍縮水、教練員吃拿卡要行為等,也嚴重影響了駕校的“應試教育”的質量。
駕校培訓模式,急需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型。從今年4月份開始的淮南市駕駛員培訓市場集中整頓以及相關新規(guī)定的實施,表明了淮南市駕校培訓模式由“通過考試混駕照”向著“培養(yǎng)合格駕駛員”的方向邁進。其中一項新規(guī)是,駕校與學員簽訂培訓合同,學員從駕校結業(yè)三年之內的交通違法率,將成為主管部門評判駕校的一項重要標準。主管部門將根據這一標準在內的考核體系,為淮南市的每所駕校打分,分數(shù)高低將決定駕校的排名先后。
由此可見,此次整頓的目標之一,是督促駕校將培養(yǎng)學員的駕車技能列入培養(yǎng)目標,而不再是單純的考試過關拿到駕照。這一舉措有利于駕校正本清源,督導駕校的培養(yǎng)模式由“應試教育”回到“素質教育”正確軌道上來。
駕校的培養(yǎng)模式向著“素質教育”轉型,不僅有利于學員熟練掌握駕駛技能,也有助于學員提高遵守交通法規(guī)意識。記者在一所駕校學車時,教練員的一句“教誨”讓記者記憶猶新:“交通法規(guī)不需要記那么牢,能考過科目一就行了,以后你們開車上路罰單‘吃’多了,保證你們交通法規(guī)記得比誰都清楚……”試想,本著這一原則教授學員的教練員,自然不會強調學員提高自覺遵守交通法規(guī)的意識,更不用說傳授駕駛員文明駕車、禮讓三分等基本道德素質了。
任何慣用模式的革新、新模式的推廣,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易事,駕校培養(yǎng)模式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型也同樣如此,這需要駕校、學員、主管部門乃至全社會的關注和努力。好在,我們已經在此次淮南市駕培市場看到了這種變化的苗頭,看到了主管部門的前瞻意識,這便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記者 顧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