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州千年歷史長河中,古老的渡口,靜默地佇立于歲月的岸邊,見證著朝代的更迭、人文的交融與自然的變遷。它不僅是水陸交通的交匯點,更是文化、經濟與情感交流的重要紐帶,每一處古渡口都鐫刻著屬于它的獨特記憶。追溯至遠古,當人類開始利用河流作為生存與發(fā)展的重要資源時,渡口便應運而生。
壽縣古渡口眾多,見于舊志中的主要有東津渡、西陡澗渡、東陡澗渡、下蔡渡、瓦埠渡、官橋渡、東渡口等40余處。
一
淮河,從孟家湖“溜子口”流入壽縣境內,與淠水相匯。經正陽,北至沫河口匯潁水而東,經方家壩、壽河口匯東淝水北流,沿八公山西麓至“十八灣”拐向西北入鳳臺境。
舊志記載的正陽關東門外竹絲門口,即正陽東渡口,為古壽州地方古渡之一。道光八年知州朱士達曾對此渡口做過五條規(guī)定,規(guī)定渡船懸掛印烙瓦,以備查驗,每船渡夫兩人,每次限額16人,挑子車與騾馬驢各定具體數(shù)量、費用金額,渡夫不得留難強索,違者重罰。到了民國年間,成立了“筏渡業(yè)同業(yè)公會”,對重要渡口實行某些干預。在淮河之上,大流量的碼頭渡口分布在正陽關處的三個渡口,董家碼頭的南渡口,小寺臺對面的中渡口,及輪船碼頭的北渡口,這三大渡口高峰期渡工分別達到三十多人,并有三臺掛機運載;春影哆呥有小一些的渡口,八公鄉(xiāng)的趙臺渡口,菱角上朱廠渡口、下朱廠渡口,豐莊王店子渡口及正陽清河口渡口。歲月滄桑,時光的輕撫,隨著時間的流逝,許多古渡口因河流改道、交通方式的變革而逐漸消失,數(shù)百年來,正陽鹽卡巷旁的夏廠渡口、楊拐子渡口及正陽夾河的大渡口早已成為平地,正陽南頭的三道河渡口,后被填平成為了糧站,正陽高家巷下邊的洪家渡口,已被正陽南渡口所代替,正陽大西門下邊的小渡口也被正陽中渡口所代替,位于正陽東門外的東渡口,早已為正陽農村東風大橋所取代。
二
“渡口喚船人獨立,‘一蓑煙雨任平生’”,淠河流經壽州的境內,古渡口如同一個個眺望遠方的燈塔,人們匯集在這里,等待去往遠方。
淠河岸古時有六個渡口,大店尚臺村的尚臺渡口,迎河老集的迎河渡口流量最大,上世紀八十年代,渡口渡工近三十人,輪船配有四個掛機;許家后套的許家渡口,聶臺子的聶家渡口,老臺村的馬咀子渡口,油坊村的韓家河口以及隱賢鎮(zhèn)的隱賢淠河渡口。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經濟和人口的增長,淠河畔的六個古渡口已經遠遠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新的渡口層出不窮,淠河岸又新增了十個渡口。迎河河巷村的雙涵渡口,迎河貴莊村的才東渡口,金橋的小郢渡口、林郢渡口,張李先鋒的聶套渡口,雙門高瓦渡口,彭郢渡口,雙門南莊渡口,眾興鄉(xiāng)魯圩村的老墩渡及東岳村的趙家初渡口。
張李橋河上,散落著八個小渡口,一只木船擺渡著春秋:石崗村的幸福渡口,周家崗的周崗渡口,王家崗渡口,新河村的新河渡口,張李集渡口,淠東鄉(xiāng)的孫崗渡口,迎河鎮(zhèn)的迎東渡口、三里河渡口。
戈店叉河流域的岸邊,有四個小渡口,一個渡工一只木船。板橋陳店村的徐圩渡口,戈店鄉(xiāng)大樹村的湖北渡口,枸杞孟郢村的新塘渡口及枸杞三岔渡口。
淠東干渠從六安城北九里溝到壽縣城南,是淠史杭灌區(qū)水路運輸網通向淮南的要道。它位于淠河總干渠以北,從淠河總干渠引水向北,經木廠沿芍陂古道——塘河,北流至瓦廟臺進安豐塘,再由戈店閘引水向東北,最終到達壽縣南郊。于是在這幾十公里的淠東干渠上便有了渡口,史料記載的有雙門戴樓村的瓦廟店渡口,謝埠鄉(xiāng)聯(lián)崗村魯灣渡口、周家坎的周坎渡口及謝埠村的謝埠渡口。壽戈干渠在蘇王村處有個半渡口。
瓦西干渠,南起六安金安區(qū)百家堰引水口,北至壽縣保義節(jié)制閘,在壽縣境內三十多公里,有六沖渡口和謝埠胡圩村的花果渡口。西淝河流經雙門團崗村,有了東水西調渡口。
三
瓦埠湖是天然湖泊,與淝水相接,綿延五十多公里,由于沿岸長,渡口分布在各個鄉(xiāng)村處。
湖邊的古渡口,瓦埠官渡,瓦埠到西岸陶店,此外瓦埠鄉(xiāng)境內有七廟村的葦擺古渡口及張嘴村的田橋古渡口。邵店境內古渡有老泊村邵壩渡口,邵圩村陳大崗渡口,曹瀝渡口,大河莊呂大莊渡口,古渡外后又新增連灣澗渡口。瓦埠湖邊古渡還有邢鋪東崗村沈壩渡口,小甸大井水庫賈莊渡口,窯口回咀渡口,窯口南集寺王咀渡口,此渡口沒有專人擺渡,是村民輪流上船。船漲鄉(xiāng)有一處船漲渡口,老謝墩鄉(xiāng)有三處古渡,磨子灣、董鋪及老土井渡口。而瓦埠湖西岸對應的有開荒后樓村的畢碼頭古渡,及陶店渡口、江黃渡口和安豐的白洋淀渡口。
清光緒《壽州志》記載:“沿河即閻澗水,出合肥縣北土山,歷定遠縣西至方家集入壽州境,過莊墓橋水始盛,通舟楫”。而三國時期曹操曾利用這條水道進行軍事運輸。沿河岸邊分布著四個千年古渡,仇集鄭埠村鄭家渡口,大順鄉(xiāng)余埠渡口,仇集村仇口的殷埠渡口,大順鄉(xiāng)羅埠渡口。
陡澗河為瓦埠湖一支流,是古時壽州區(qū)域內較為繁華的水運通道。沿岸有古渡口四處,窯口后嶺村崗頭渡口、開荒油坊村的張家碼頭,窯口牌坊村的陳壩渡口,窯口齊崗村的鄧家渡口。其中張家碼頭高峰期多達六人渡工,二只木船,其余渡口皆為一船一渡工。
東淝河上有兩個渡口,分別是茶庵江郢村的江埠渡口,余集任郢村的三義渡口。
上窯河渡口,于清嘉慶年間亦屬壽州古渡之一。是州城至鳳陽府城第二道大渡口,渡客最為集中的是“歲科二試”考生。該渡自嘉慶十九年黃水淤塞之后,河面寬廣,經年不落。
古渡口,是時間的見證者,也是文化的傳承者。它以一種近乎靜默的方式,講述著過去與現(xiàn)在的對話,連接著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在未來的日子里,或許會有更多的變化與挑戰(zhàn),但古渡口所承載的那份歷史底蘊與文化價值,將如同河流一般,源遠流長,生生不息。
(王曉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