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精神刻史詩 荒山植綠鑄忠魂
—— 記淮南新四軍紀念林
在淮南上窯山脈的蒼翠懷抱中,一座由林海與石碑鑄就的精神豐碑巍然矗立。這里硝煙雖散,號角長鳴;烽火雖熄,忠魂永駐——淮南新四軍紀念林,這片用十萬株樹木鐫刻抗戰(zhàn)史詩的紅色圣地,正以年輪為紙、碑文為墨,書寫著生態(tài)與信仰交融的時代華章。
7月14日,記者探訪了坐落于上窯森林公園內(nèi)的淮南新四軍紀念林。這里的主碑廣場、陳列館與兵器廣場錯落有致,共同構成一幅紅色記憶的立體畫卷。37級花崗巖臺階從山腳延伸至主碑,象征1937年新四軍浴火重生;兩側26塊碑刻如歷史長卷鋪展,銘刻著部隊重大戰(zhàn)役與將領生平。主碑上,“新四軍精神永放光芒”九個大字鮮紅如血,背面的《新四軍簡介》則用文字凝固了那段救亡圖存的崢嶸歲月。
荒山植綠:四位古稀老人的鐵軍誓言
2002年10月,在新四軍成立65周年之際,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的理事會上,一場關于精神傳承的討論點燃了燎原星火。四位平均年齡逾70歲的老同志——單星、宋長漢、柴慎顯、丁朝群慨然立誓:自籌資金,在曾是抗日根據(jù)地的上窯荒山建設紀念林。
倡議一出,應者云集。上百家單位、上萬群眾慷慨解囊,連已故戰(zhàn)士的后代也傾囊相助,短短時間便籌集200萬元資金。此后的8個月里,數(shù)千志愿者頂住“非典”疫情、洪水與酷暑,硬是將65畝荒山化作精神綠洲。2003年7月1日,這片用信念澆灌的紀念林終迎揭碑時刻。
數(shù)字密碼:一草一木皆史詩
淮南新四軍紀念林以“樹為體、碑為魂”,每一處設計都暗藏歷史密碼:65畝初建林地與各65棵銀杏、雪松、廣玉蘭,紀念新四軍成立65周年;1600株紅楓火棘如血色烈焰,訴說“血火洗禮,披荊斬棘”的征程;十字形主路劃分為“東進長廊”與“北上大道”,呼應部隊戰(zhàn)略方針;10棵桂花樹靜立,隱喻新四軍十年鐵血征程。
26塊碑刻組成的露天軍史長廊,讓歷史觸手可及!熬排逗印保1941年,魯迅藝術學院8名女學員與記者高靜為掩護群眾轉(zhuǎn)移,縱身跳入冰冷河水,遺體竟遭日軍殘暴凌辱;“無名豐碑”:1940年黃岡大莊村,一位僅留下“林隊長”之名的戰(zhàn)士,以血肉之軀引開日軍火力,救下200余村民;“國際仁心”:奧地利醫(yī)生羅生特穿越戰(zhàn)火,以手術刀為武器,被根據(jù)地軍民尊為“神醫(yī)”。
綠色革命:從滿目瘡痍到世外桃源
淮南新四軍紀念林的建設催生了一場生態(tài)與民生的雙重蝶變:23年間,10萬棵樹木治愈36處采石場“傷疤”,把3000畝禿嶺蛻變?yōu)閲?A級景區(qū);2006年暴雨夜,目睹職工三代人蜷縮危房的單星等人,推動建成106棟青瓦白墻的思源新村,終結了“夏季抗洪”的世代困局。
如今,30多個主題林區(qū)如“夕陽林”“學子林”次第綻放,年均50萬人來此宣誓研學。今年6月,中國新四軍研究會授予其“鐵軍精神教育基地”稱號,標志著這片土地已成為安徽省紅色文化的新坐標。
從65畝荒山到3200畝生態(tài)畫卷,從血火記憶到精神燈塔,淮南新四軍紀念林用“林·碑·史”的三重奏證明:歷史從未遠去。當少年撫過退役坦克的斑駁銹跡,當瑯瑯書聲驚飛銀杏葉間的鳥雀,那些石碑上的姓名便再度蘇醒——它們不僅是冰冷的銘文,更是一個民族挺立的脊梁。
(記者 李嚴)